• 冠桥海外华侨生联考学院
  • 冠桥海外华侨生联考学院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联考资讯
联考资讯

华侨生联考其中的产业化

发布日期:2022-02-23

如果一个高中生在中国参加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他经常面对来自以下群体的竞争对手。


首先是由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培养的两种候选人,一种是艺术学生,另一种是竞争学生。这些考生通常可以在进入高考考场前获得著名大学的推荐配额,可以直接跨越数百万高中生的残酷内部卷,直接进入大学的门槛。然而,这两类候选人的培训极其依赖于出身家庭在社会上能找到多少资源,如艺术学生需要接受的绘画课程、日常绘画所消耗的材料、艺术考试附近的集中培训等。简而言之,如果这些家庭能负担得起大约10万美元的整个过程,那么他们中的大多数可以分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中产阶级。


然而,有能力为考生花钱是一回事,是否真的在行动上花钱是另一回事。如果中产阶级家庭不愿意过早规定考生的专业选择,或者考生自己的文化课程考试能力相对较强,节省大量费用已成为必要的选择。这样,考生就需要与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学生竞争。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城镇问题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18个小城市或县,没有机会接受大城市重点中学或课外咨询机构培训,通过自己的努力,牺牲娱乐和培养兴趣爱好时间,甚至透支睡眠,最终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进入重点大学。考生在你追逐我的竞争中,在追求高等教育的社会中,努力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出售更高的价格,被迫牺牲发展的机会,成为家。出生在中产阶级以下家庭的考生还有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体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培训过程中的费用仍然比高中学费高近一半,但与出生在中产阶级的艺术生或竞赛生相比,大多数公民家庭仍然负担得起。


以上是两类家庭考生面对高考的几种不同出路——人生的十字路口,但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中,有一个隐藏的渠道——华侨生联考。


对华侨生联考略有听说过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考试简单,录取分数低,著名大学录取率高。显然,如果你不参加一般的高考,你需要很多额外的家庭费用,华侨生联考也不例外。在当今日益工业化的教育领域,市场化,通过这个隐藏的渠道花多少钱,通过什么样的灰色产业链,谁能负担得起这样的费用,作为华侨生参加大陆考生,这些问题是我们作为公民关注教育公平应该仔细思考和给出自己的答案。


那什么是华侨生联考呢?

华侨生联考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院校联合招收华侨、香港、澳门、台湾学生考试,即教育部为华侨、香港、澳门、台湾学生设计的高考制度,旨在满足华侨、香港、澳门、台湾学生返回大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既然是专门为海外华人和香港、澳门、台湾学生设计的,为什么会引起大陆家长或考生的不满?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华侨生的身份可以通过某些渠道获得,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和交换。


首先,家长和考生需要提前前至少两年获得海外身份,在注册前两年内,候选人需要在海外身份国实际居留不少于18个月。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应获得国外永久居留权,另一方面,考生还应证明其在国外的居住时间已达到一定的长度。这样,华侨生联考资格的产业链分为两部分,基本部分是获得永久居留权,高级部分是在居住国接受教育和培训,以应对未来的高考。


以移民机构的广告为例,申请永久居留权的目的地集中在葡萄牙、塞浦路斯、希腊和其他南欧国家。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主要方式是买房子。以最低价格的马耳他为例,至少需要投资6万欧元才能获得永久居留权。移民机构也精明地采取了一站式服务,在马耳他设立了各种培训机构,承担了产业链的先进部分,确保利润稳步流入同一口袋。


在国外,父母的陪同也会导致家庭收入的减少和总支出的增加。

然而,参加华侨生联考的门槛仍在不断提高。在国外移民生活至少一年半后,学生需要学习国内高中教育科目和知识才能回国参加考试。这是整个产业链的最后阶段,即考前冲刺培训,大约需要7万或8万元。


一般来说,要想在国外生活质量不下降,一个家庭在经历完整的生产流程后,至少要花300万元才能最终让孩子踏入华侨考场。


在移民机构的广告中,2020年参加华侨生联考的人数只有4000人左右,但进入双一流大学的比例却达到了惊人的75%。简单的试题加上少数竞争对手,不难想象考试成绩的合理性。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负债调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为317.9万元,中位数为163万元,其中74.2%为住房资产,家庭平均住房资产为187.8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富裕的中国家庭想要资助他们的孩子参加华侨生联考,他们很有可能需要抵押或出售房地产来筹集资金。根据官方数据,月收入超过5000人已超过90%。因此,进入某些著名的大学并不能保证孩子们能够在未来更激烈的竞争中回报父母的巨大成本。


无论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如何通过争夺教育资源实现阶级跨越的边界线,如何通过灰色产业链生产合格产品——能够通过正常高考进入著名大学的学生,家庭都不是受益者。中产阶级家庭在市场竞争中积累的财富总是被各种教育资源的垄断者视为待宰的羔羊。无论是衡水中学的高学费还是外国居留权获得的考试资格,只有牵线搭桥的中介才是稳定盈利的群体。就像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机构一样,在生产之前,整个产业链的垄断也使得中产阶级家庭无处可逃,不得不打开自己的小金库,服从中介的安排。


我们所谓的高考公平,只有当考生进入同一考场,面对同一问题,按照相同的评价标准得分时才存在。在农村地区,在城市工厂车间,普通工人家庭的候选人不能投入300万元来帮助他们避免n轮复习。真正的高考已经在考场外结束了。当考生写完试卷时,他们不是勇士队的英雄精神,而是发散他们最终参与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就像华侨生联考逐渐产业化一样,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是由考生的素质造成的,而是由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经济发展决定的,而是由考生家庭的财力和物力决定的。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是根据考生的能力分配的,而是根据考生背后家庭的经济实力分配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华侨生联考政策本身的价值规律无处不在,偏离了初衷。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考的公平是不可能的。